5月自主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、零售份额均超70%

内容摘要5月,国内狭义乘用车生产、批发继续突破历史同期新高;零售增速虽同比小幅下滑,但环比增长明显,趋势重新向上。崔东树分析,5月,拖累车市整体增速的主要因素是传统燃油车销量低迷。但随着车辆以旧换新等政策的逐步落地实施,以及多家车企针对新能源车推出

5月,国内狭义乘用车生产、批发继续突破历史同期新高;零售增速虽同比小幅下滑,但环比增长明显,趋势重新向上。崔东树分析,5月,拖累车市整体增速的主要因素是传统燃油车销量低迷。但随着车辆以旧换新等政策的逐步落地实施,以及多家车企针对新能源车推出保价回购措施,刺激新能源市场走出超预期行情。其中,自主品牌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超过70%,达71.2%;零售份额同样超过70%,达71%。

展望6月,各地方、车企冲刺销量业绩的意愿很强,因此历年6月都是销量表现较好的月份。同时,今年高考人数突破历史新高,高考后的旅行热有望拉动车市增量超越往年。此外,汽车以旧换新等政策兼顾了表现处于低谷的传统燃油车,或将在未来数月内持续向市场释放增量。

昨日(6月11日),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发布数据显示,5月,国内狭义乘用车生产、批发继续突破历史同期新高;零售增速虽同比小幅下滑,但环比增长明显,趋势重新向上。

生产方面,5月,狭义乘用车产量逼近200万辆,共生产199.7万辆,同、环比分别小幅增长0.3%和0.5%,创造乘联会统计数据以来的历史同期新高。其中,自主品牌生产热情继续高涨,产量同比增长18%,环比增长1%;合资品牌弱势难阻,产量同比下降24%,环比增长2%;豪华品牌表现同样趋冷,产量同比下降13%,环比下降3%。

批发方面,同样创出历史同期新高。5月,狭义乘用车批发量重回200万辆上方,达203.1万辆,同比增长1.2%,环比增长3.9%,相较此前历史同期最高点再高出2.8万辆。其中,自主品牌批发129.8万辆,同比增长18%,环比增长4%,领跑优势继续放大,比亚迪(002594)、奇瑞、吉利、长安等头部企业表现尤为亮眼。合资和豪华品牌批发量虽环比出现恢复性上涨,但相较去年同期继续显著下滑。其中,合资品牌批发48万辆,同比下降23%,环比增长3%;豪华品牌批发26万辆,同比下降9%,环比增长5%。

零售方面,5月,狭义乘用车共零售171.0万辆,同比下降1.9%,环比增长11.4%。其中,自主品牌零售98万辆,同比增长12%,环比增长12%;零售份额占比达到57.6%,同比增长7.3个百分点。合资品牌零售49万辆,同比下降21%,环比增长8%,德系、日系、美系合资品牌零售占比分别下滑2个、3.2个、1.4个百分点。豪华品牌零售24万辆,同比下降3%,环比增长19%;零售占比14%,同比微降0.2个百分点。

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分析称,5月,拖累车市整体增速的主要因素是传统燃油车销量低迷,其零售为91万辆,同比下降23%。同时,上一年同期销售基数较高,也让5月的销量增速压力较大。

但崔东树也表示,随着车辆以旧换新等政策的逐步落地实施,北京车展开幕、新品密集发布拉动消费热情,以及多家车企针对新能源车推出保价回购措施,打消了部分消费者的观望情绪,刺激新能源市场走出超预期行情。

由此,5月,国内新能源乘用车生产、批发、零售量均超80万辆,同比增速均超30%。其中,生产88.1万辆,同比增长31.0%,环比增长9.9%;批发89.7万辆,同比增长32.1%,环比增长13.8%;零售80.4万辆,同比增长38.5%,环比增长18.7%。

从零售渗透率来看,5月,国内新能源乘用车整体零售渗透率达到47.0%,同比提升14个百分点。其中,自主品牌渗透率超过70%,达71.2%;合资品牌继续维持7.5%水平;豪华品牌为28.4%。从市场份额来看,5月,自主品牌新能源乘用车零售份额同样超过70%,达71%;主流合资品牌占比4.5%,微降0.1个百分点;在小米汽车等“新鲜血液”的拉动下,造车新势力份额提升了3.5个百分点,达16.3%。

出口方面延续强势特征,5月,以乘用车厂商统计口径来看,乘用车出口(含整车与CKD)37.8万辆,同比增长23%;1-5月乘用车累计出口187万辆,同比增长34%。其中,新能源车占出口总量的24.8%,较同期下降6.8个百分点;随着南美等市场的恢复,自主品牌出口达到31.9万辆,同比增长27%。

展望6月,共有19个工作日,较上一年同期减少2日,稍不利于产销。但6月是上半年收官月,各地方、车企冲刺销量业绩的意愿很强,因此历年6月都是销量表现较好的月份。同时,今年高考人数突破历史新高,高考后的旅行热有望拉动车市增量超越往年。此外,汽车以旧换新等政策兼顾了表现处于低谷的传统燃油车,或将在未来数月内持续向市场释放增量。(中国经济网记者 郭跃)

(责任编辑:王治强 HF013)
 
举报 收藏 打赏
24小时热闻
今日推荐
浙ICP备2021030705号-2